5月12日为何被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?
背景与意义
自2009年起,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,这一天不仅是为了纪念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,更是为了提醒国民前事不忘、后事之师,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,通过设立这一日子,国家希望能够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,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,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,从而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,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。
每年的防灾减灾日都会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宣传教育活动,2023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“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”,而到了2024年,主题则更新为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——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”,这些主题都强调了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性,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。
在宣传周期间,各地区、各部门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,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:
科普宣传活动:通过广播、电视、网络、户外大屏等媒体平台,以及公益广告、专题节目、集中采访、专家访谈、在线访谈及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,向公众普及灾害风险防范基本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。
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企业、进农村:组织中小学生赴应急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实践活动,举办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主题讲座;开展专家技术服务进社区活动;面向企业员工进行灾害风险防范培训;利用农村大喇叭、宣传栏等阵地,开展贴近农民实际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科普宣传。
灾害风险普查与应用:推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的应用,科学划定本地区灾害设防标准,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,引导人口、设施向更安全区域集中。
应急演练:修订完善防灾救灾应急预案,广泛开展以实战为导向的应急演练,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、有效应对。
社会影响与成效
通过多年的努力,全国防灾减灾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动员节点,它不仅提高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,还促进了政府、社会、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协同合作,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下,各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
全国防灾减灾日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,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,增强防灾减灾意识,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,它也促进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协作,为构建安全、和谐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暂无评论,人围观